武汉心之力心理咨询中心

Shijiazhuang Youfei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

预约电话

123-4567-7890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亲子关系 >

孩子只是孩子,不是你的面子

编辑:武汉心理咨询师 时间:2018-07-14

-1-

孩子 or 面子?

 

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同理,攀比之心人人皆有。

 

于是,春节回家过年的饭局酒局上,会出现“比”孩子的现象。因此,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光鲜艳丽。事实上,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式教育,人们习惯通过比较来提升自我价值,而孩子也可能因此变成了父母满足自我优越感的工具。

 

然而,父母利用孩子的成绩和才艺进行比较,一方面是想向他人证明自己对孩子“教育有方”,从而满足自恋;另一方面想以此给予孩子压力,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的高期待。

 

孩子只是孩子,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,容易从周边人对待他的态度中认识自己。如果父母为了所谓的“面子”而否认孩子的行为,这将导致孩子在自我认知上缺乏自信,无法认同自己。

 

那么,当你察觉自己在利用孩子与他人比较时,首先需要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。

 

怎么才是保护孩子呢?

 

最重要的是,尊重孩子的意愿,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。

 

当别人要求你的孩子表演才艺时,你首先需要询问孩子的意见。如果孩子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,那么父母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。当孩子表现并没有很好时,父母也无需过多焦虑,而是坦然地接纳孩子尝试后的失误。

 

可能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感到挫败和羞耻,似乎把孩子的失误当成是自己的失误。这时,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——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那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。

 

孩子之间的比较,实质也是大人们之间的比较。当你能真正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允许自己有不如他人的地方,那么你能够更好地尊重孩子,不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自恋。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。

 

 

 

-2-

孩子人前羞涩,怎么办?

 

除此之外,有些父母也对孩子在新环境下的表现感到焦虑。

 

其实,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,孩子会感到拘谨和羞涩,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自然反应。对于新奇的、未知的东西,一方面孩子会感到好奇;另一方面,孩子也会感到恐惧。那么孩子的拘谨和羞涩实质上是在采取防御,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全和稳定。

 

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我们是那个羞涩的孩子,我们希望得到父母怎样的对待?这时,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和理解,而不是过分的要求。

 

如果孩子的本身性格是比较害羞,那么父母不能一昧要求孩子在新环境或陌生人面前变得积极主动,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焦躁不安,同时,这也说明了父母从内心里希望孩子能被工具化使用。所谓工具化使用,是指父母要求孩子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。所以,当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高期望时,有些父母就会感到恼羞成怒。这对孩子而言是不尊重、不公平的对待。

 

所以,当孩子感到羞涩时,父母应该尊重和共情孩子的感受,切身体验孩子的不安和害怕,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。

 

 

 

-3-

爷爷奶奶实力宠溺:要什么就给什么

 

同时,回到老家,父母还担心老人们对待孩子的方式。因为许久不见,所以老人们对孙子辈的爱意会呈现出爆发式的表达,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。对于这种情况,很多父母感到无奈和矛盾。

 

在家里,五岁的孩子需要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例如扫地、倒垃圾等等。一方面,让孩子意识到他对家庭是有贡献的,同时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;另一方面,孩子可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,并不断发展各种能力,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和社会。

 

生活就是如此,若要接受这个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则,必先对其有所理解。只有付出了多少,才能获得多少,这一直是我们对孩子秉承的教育理念。

 

但是,回到了老家,面对爷爷奶奶的无原则宠爱,孩子就会把之前的坚持抛之脑后。例如,他早上不再需要按照原先规定的时间起床,起床后爷爷奶奶会帮他准备好衣服和整理床铺,而且还会不断满足孩子对零食的欲望。

 

对于孩子而言,他的节制力并不是很成熟,当老人们满足他的所有愿望时,他自然感到欣喜若狂,同时可能会把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 

除此之外,在新的环境中,孩子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,如果顽皮地做了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,大人们多数也是一笑了之。于是,孩子开始变得无法无天,就像脱了缰的野马,完全忘记之前的约定。

 

对于这种情况,许多父母感到了无计可施,有时对孩子要求高一点,就会被孩子的爷爷奶奶严厉训斥。

 

一方面,老人们与孙子真正见面的机会并不多,那么他们对孙子辈补偿爱意的最直接表达方式,就是容忍孩子做任何事情,甚至过度满足孩子;

 

另一方面,老人们也是在对儿女辈进行补偿,对孙子辈的宠爱实际是在补偿那个曾经被自己严厉苛刻着的儿女,就像我的父亲对我特别苛刻,但是他对我的孩子反而是无条件的宠溺。

 

这一切不仅仅是孩子被满足,也满足了老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宠爱儿女的愿望。

 

因此,当我们能接受老人对待孩子的宠溺方式,那么也意味着成全老人对自己儿女的那一份迟到的、补偿的爱意。

 

 

 

-4-

内化的规则

 

在新环境中,孩子可能不会再遵守原先家里的规则,甚至变得无法无天。

 

当我看到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,说实话,我心里觉得不大舒服,甚至想要责怪他,但是转头一想,我也能理解孩子这种“入乡随俗”的举动。再看看我的父母,他们好像非常乐意见到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。

 

于是,我明白了,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被激发或勾引出来了。人之初,性本善。但除了“善”之外,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人性,这些人性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,例如在安逸的环境里,人们想要释放自我;在贪婪的环境里,人们渴望不劳而获。

 

而我们之所以遵守规则,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。当我们发现在新环境下不需要规则保护的时候,内心被压制的东西一定会以某种形式被激发出来。

 

比如我们到了一个相对open的地方旅游,内心可能会有一些想法,但是内化的规则让我们控制了自己。然而孩子是单纯的,他的规则感还没有完全被内化,会比我们更容易“入乡随俗”,有了想法就会直接付诸行动。

 

孩子只有到了青春期,他的规则感才会真正、完全被内化。那时孩子会主动遵循规则,并能自由成长。

 

因此,孩子在陌生的地方做出格的举动,这不是大事。一方面,孩子在尝试不同的关系处理方式;另一方面,孩子好奇的天性促使他去探索,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满足自我。

 

如果家里的规则意识非常强,那么父母也无需过于焦虑孩子偶尔的“反叛”行为。一旦孩子回到家里,他会自动恢复并进入到原先的规则状态。

 

实际上,孩子“随机应变”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,其中包括父母对孩子的陪伴、认可以及态度等等。

 

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时,他需要面对和处理很多的信息,因此,孩子这时更需要父母的爱护和陪伴。

 

什么是真正的陪伴呢?我一直认为陪伴是动词。

 

陪,是主动积极的沟通;伴,是主动积极的回应。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中能做到主动积极,那么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难,也会有很好的承受能力,并且可以从中享受乐趣,同时,有很好的能力成全他人。

 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